首頁|新聞|軍事|汽車|游戲|科技|旅游|經(jīng)濟|娛樂|投資|文化|書畫
我們知道,創(chuàng)造力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,但大人們卻常常為發(fā)現(xiàn)不了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而擔憂,實際上,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往往出現(xiàn)于我們的意料之外,尤其是在他們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。孩子的想象總是比成人新奇、隨意,能夠打破常規(guī)。當我們對他們的成果做出及時而肯定的評價時,他們的創(chuàng)造性就會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,積極思考,大膽想象,創(chuàng)造出成人難以想象的事物。
象多多制作的眼鏡,用我們正向的思維來看他做的眼鏡實在是沒法看,可是,多多大膽地打破了按模型版制作眼鏡的常規(guī),從而制作出了一件我們大人難以想像出的獨特作品“太陽眼鏡”。
所以,我們說在一些問題上,做父母的頭腦里要少些條條框框,不要總是說“看你做的像什么呀?”“哪有你這么做的?”“你看清老師是怎么做的嗎?”“我看你這是瞎做!”之類嘲笑的話。仔細想一想,孩子的“錯誤”再大,又能“錯”到哪里去呢?并且,許多意想不到的創(chuàng)造就常常發(fā)生在“錯誤”之中。
在孩子的世界里,完美是他們努力追求的目標,但媽媽們需要告訴孩子:完美并不等于起點和終點的完全重合,也不等于自始至終的“正確”。如果能注意拓寬思維,即使在看起來不怎么完美的地方,也可以“另辟蹊徑”,發(fā)現(xiàn)和創(chuàng)造出令人驚奇的美麗。
多多的表妹晶晶認真地在畫向日葵。收筆的時候,不小心把起點的線頭丟在了畫好的圓盤里,破壞了畫面的完美。
“唉,這可怎么辦。”晶晶捧著自己的畫,自言自語地念叨著。
瞧著她,媽媽感覺她是要將畫紙翻面了。想著的功夫,她果然將紙翻了過去。“晶晶,為什么不接著畫了,不是挺好嗎?”
晶晶小聲告訴媽媽:“媽媽,我想重畫一個,”顯得很不開心。
媽媽拿過她手中的畫看了看,“別著急,咱們看看能不能想出個好辦法?”
“這還有什么辦法呀,擦也擦不掉。”
“是嗎?那咱就不擦,繼續(xù)畫行不行?”
“那還好看嗎?”晶晶抬頭看看媽媽。
媽媽用手在盤面上比劃著,將她那個多出的線頭順勢沿伸了一下,成為盤面上的橫線,笑著對她說“這樣行不行?”
“……嘿,真棒,線頭一點都看不出來了”,晶晶的眼睛亮亮的,一副吃驚的小模樣。她接過媽媽手中的畫紙,很快補救了那一點“敗筆”。
媽媽拍拍她的小腦袋說:“這樣多好啊,動動腦子,向日葵就會開花的。”
晶晶的行為代表了許多孩子的想法,在他們的心目中,“完美”就是自始至終的正確。一旦出現(xiàn)偏差,他們的第一反映就是放棄重來。面對這種情況,媽媽們不能簡單地給予肯定或是否定的評價,而應針對問題,采取啟發(fā)、引導的方式,讓他們在仔細觀察的過程中自己發(fā)現(xiàn)補救的辦法,不要輕易放棄,拓展思路,努力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,從中學會靈活、變通的思維方式,以此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(責任編輯:羽昕)